2025年4月26日上午是通州大运河的“开槽节”,在运河老河道北端不远的宋庄镇大庞村也热闹了起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都北韵禅乐”在这里建立了第二个非遗传承基地。传承了1700年的京都北韵禅乐进驻拥有1200年历史的大庞村,正是对“非遗项目影响力扩展”的最好诠释。
京都北韵禅乐源于潭柘寺、智化寺、三圣庵等京城千年的古老寺院,融佛教音乐、宫廷音乐、北京地方音乐为一体,近代以来在京城的民间流传,成为北京民歌的代表之一,服务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改革开放后,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先后成为区级、市级非遗项目,其传承团队京都北韵禅乐社,持之以恒、影响渐广,在西城陶然亭三圣庵南院形成了自己的“京都北韵禅乐传承基地”。
通州是北京音乐非遗的集中区域,其中市级非遗两项——运河船工号子、牛堡屯延寿圣会,区级十几项,底蕴深厚。京都北韵禅乐社慕名而来,克服困难、自筹资金、全面投入,在宋庄庞村的“潞畔人家”,举办“第五届京都北韵禅乐文化交流展演暨授牌颁证仪式”和“北京市级非遗项目京都北韵禅乐(第五届)专家研讨会”,造就了第二个传承基地——京都北韵禅乐北京城市副中心传承基地。在此基础上,会逐步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传统音乐传承基地”。这些都为其继续申报国家级非遗奠定了基础。
此次活动由刘征和杨淼分别担任男女主持人;京都北韵禅乐社的刘爱君社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其保护单位北京市佛教协会的步应华副会长兼秘书长向“潞畔人家”颁发了“京都北韵禅乐北京城市副中心传承基地”的铭牌;刘社长给北韵禅乐培训班的学员颁发了学员证书和辅导员证书,西城区文旅局非遗科赵岩科长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最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之后,京都北韵禅乐社开始展演,六首曲目分为上下两场相继登台,穿花衣唱赞的《净水赞》《淮上韵》《金串柳》;穿红衣演唱的《吉祥赞》等均为其为代表性作品,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风采。市佛协领导和通州的很多观众都是首次看到北韵表演,赞不绝口,对宣传、普及京都北韵禅乐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中,禅乐社还用工尺谱传唱了元代古曲《清江引》和《喜秋风》,词曲结合,形成了完整的表现形式,与京杭大运河同龄,堪称“活文物”,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中国传媒大学杜寒风教授的科研课题同“京都北韵禅乐”结合的丰硕成果。
西城古琴非遗传承人杨淼11岁的女儿小李同学演奏了《金串柳》《金蛇狂舞》琵琶曲,她可谓是“京都北韵禅乐”最年轻的传承“种子”了;北京著名民歌非遗专家陈树林先生讲解并演唱了多首北京民歌,获得大家的热烈欢迎;白景元老师笛子独奏《珊瑚颂》;江苏省非遗传人杨冬妹老师从苏州不远千里到此展示“顾金珍肖像绣”作品,令人称奇。他们都为这次活动助了兴。
最有趣的是,李相老师表演的互动禅剧《盘山宝积》发人深省;而最为震撼的则是,北京市级非遗团队通州牛堡屯延寿圣会的吹打乐演奏,十人队伍,“震耳欲聋”,声势不小,效果非凡。
下午,京都北韵禅乐(第五届)专家研讨会在此准时召开。刘爱君社长主持,市佛协支持,近二十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
会上重点讨论了古老的京都北韵禅乐如何与时俱进,与社会结合,为社会服务,并申报国家级非遗的问题;还有北京民歌音乐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问题等,这些都为京都北韵禅乐及禅乐社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研讨会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头脑风暴、推陈出新。陈树林老师的发言振聋发聩;高巍老师的见解高屋建瓴;任德永老师的讲话生动活泼;朱祖希老师的谈话深入浅出;马立伟、庄志霞、袁小艳三位老师的想法别出心裁;特别是北京市级非遗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人赵义强老师专程从“开槽节”现场赶到庞村小院进行介绍并表演,令人赞叹。
这次活动得到了北京市佛教协会、西城区文旅局、通州区文旅局、通州区博物馆、宋庄镇宣传部、宋庄镇大庞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宋庄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纪念馆与大戚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也从中协助;李进明老师带领海淀前沙涧西灯会非遗团队多人前来观赏,并赠送花篮表示祝贺。通州区融媒体中心、通州文旅公众号、通州宋庄公众号进行了全程记录和报道。
活动中北京市级三家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带头人全部到齐,难得聚会,共话未来,共同进步,更为京都北韵禅乐的广泛传播与影响力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活动不仅丰富了千年古村的文化内涵,而且带动了“潞畔人家”的跨越发展,必将有效地推动通州音乐非遗保护与创新的进程,也为弘扬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光添彩。
